NingG +

HTTP协议

背景

最近要用java来构造HTTP请求、接收HTTP响应,并从HTTP响应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上下文信息,自己每次都查看JAVA的API,不过结果总是浑浑噩噩的感觉,因为自己并不确定HTTP响应中包含了哪些详细的信息,更何谈要提取这些信息了。

(备注:不要求大而全,而要求先能够解决问题)

HTTP协议的由来

OSI模型把网络通信分成七层:物理层、数据链路层、网络层、传输层、会话层、表示层和应用层,对于开发网络应用人员来说,一般把网络分成五层,这样比较容易理解。这五层为:物理层、数据链路层、网络层、传输层、会话层、表示层、应用层(最顶层),如下图所示:

网络中的计算机互相通信就是实现了层与层之间的通信,要实现层与层之间的通信,则各层都要遵守规则,这样才能完成更好的通信, 我们就把它们之间遵守的规则就叫个“协议”,然而网络上的五层之间遵守的协议不一样,每层都有各自的协议。下面就对各层进行简要介绍:

物理层

物理层是五层模型中的最底层,物理层为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提供了传输媒体和互连设备的标准,为数据传输提供了可靠的环境,媒体包括电缆、光纤、无线信道等,互连设备指是计算机和调制解调器之间的互连设备,如各种插头、插座等。该层的作用是透明的传输比特流(即二进制流),为数据链路层提供一个传输原始比特流的物理连接。

总结一下:

数据链路层

数据链路层是模型中的第2层,该层对接受到物理层传输过来的比特流进行分组,一组电信号构成的数据包,就叫做”帧”,数据链链路层就是来传输以”帧”为单位的数据包,把数据传递给上一层(网络层),帧数据由两部分组成:帧头和帧数据,帧头包括接受方物理地址(就是网卡的地址)和其他的网络信息,帧数据就是要传输的数据体。数据帧的最长为1500字节,如果数据很长,就必须分割成多个帧进行发送。

总结一下:

网络层

该层通过寻址(寻址地址)来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,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电脑连接上网络后都一个IP地址,我们可以通过IP地址来确定不同的计算机是否在同一个子网内。如果我们的电脑连接上网络后就有两种地址:物理地址和网络地址(IP地址),网络上的计算机要通信,必须要知道通信的计算机“在哪里”, 首先通过网络地址来判断是否处于同一个子网,然后再对物理地址(MAC)地址进行处理,从而准确确定要通信计算机的位置。

在网络层中有我们熟悉的IP协议(即规定网络地址的协议),目前广泛采用的是IP协议第四版(IPv4),这个版本规定,网络地址由32位二进制位组成。

网络层中以IP数据包的形式来传递数据,IP数据包也包括两部分:头(Head)和数据(Data),IP数据包放进数据帧中的数据部分进行传输。

总结一下:

传输层

通过MAC和IP地址,我们可以找到互联网上任意两台主机来建立通信。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,找到主机后,主机上有很多程序都需要用到网络,比如说你在一边听歌和好用QQ聊天,当网络上发送来一个数据包时,是怎么知道它是表示聊天的内容还是歌曲的内容的, 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参数来表示这个数据包是发送给那个程序(进程)来使用的,这个参数我们就叫做端口号,主机上用端口号来标识不同的程序(进程),端口是0到65535之间的一个整数,0到1023的端口被系统占用,用户只能选择大于1023的端口。

传输层的功能就是建立端口到端口的通信,网络层就是建立主机与主机的通信,这样如果我们确定了主机和端口,这样就可以实现程序之间的通信了。我们所说的Socket编程就是通过代码来实现传输层之间的通信。因为初始化Socket类对象要指定IP地址和端口号。

在传输层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协议:UDP 协议和TCP协议

采用UDP协议话传输的就是UDP数据包,同样UDP数据包也由头和数据两部分组成,头部分主要标识了发送端口和接受端口,数据部分就是具体的内容信息。同样UDP数据包是放入IP数据包中的”数据”部分,IP数据包再放入数据帧中在网络上传输。

由于UDP协议的可靠性差(数据发送后无法确定对方是否收到),所以又定义了一个可靠性高的协议——TCP协议,TCP协议采取了握手的方式要确保对方收到了数据。

总结一下:

应用层

应用层是模型中的最顶层,是用户与网络的接口,HTTP协议就属于这一层。HTTP协议能做什么? 很多人首先一定会想到:浏览网页。没错,浏览网页是HTTP的主要应用,但是这并不代表HTTP就只能应用于网页的浏览。HTTP是一种协议,只要通信的双方都遵守这个协议,HTTP就能有用武之地。比如咱们常用的QQ,迅雷这些软件,都会使用HTTP协议(还包括其他的协议)。需要说明的是,应用层HTTP协议传输的数据,在传输层,是由TCP协议承载的。

数据流动的时候,发送端,应用数据从上层向下,层层打包(添加包头),接收端,数据从下层向上,层层解包(去除包头)。

(应用层到底是什么?应用层与端口之间什么关系?会话层、表示层、应用层之间又有什么差异?)

HTTP协议如何工作

利用HTTP协议传输数据时,其基本过程:Client发送HTTP请求,Server返回HTTP响应;如下图所示:

(插入一个图片)

Request\Response格式

详细信息请参考:RFC2616.

关于HTTP headers的简要汇总和介绍,请参看:Quick reference to HTTP headers

Request

Request格式:

(插入一张图片:Request格式)

备注:

  1. <CR><LF>为回车换行,其中:CR,Carriage Return,回车,打字机头部位置;LF,Line Feed,换行,打字机向下换一行;
  2. Null Line中必须只有<CR><LF>而无其他空格;
  3. 在HTTP/1.1协议中,所有的Headers中,除Host外,都是可选的;

Requset实例:

GET http://www.cnblogs.com/gpcuster/ HTTP/1.1
Host: www.cnblogs.com
Proxy-Connection: keep-alive
Cache-Control: max-age=0
Accept: text/html,application/xhtml+xml,application/xml;q=0.9,image/webp,*/*;q=0.8
User-Agent: Mozilla/5.0 (Windows NT 5.1) AppleWebKit/537.36 (KHTML, like Gecko) Chrome/36.0.1985.125 Safari/537.36
Referer: http://www.baidu.com/s?wd=http%3A%2F%2Fwww.cnblogs.com%2Fgpcuster%2F&rsv_spt=1&issp=1&rsv_bp=0&ie=utf-8&tn=baiduhome_pg&rsv_n=2&rsv_sug3=1&rsv_sug4=271&inputT=2186
Accept-Encoding: gzip,deflate,sdch
Accept-Language: zh-CN,zh;q=0.8,en;q=0.6
Cookie: __gads=ID=d58f6aafc2b1682a:T=1399182693:S=ALNI_MbGQmpINTGEw1DKhg8-v-WGcqmDGg; CNZZDATA4902471=cnzz_eid%3D780096130-1402377079-http%253A%252F%252Fwww.baidu.com%252F%26ntime%3D1403490466; CNZZDATA3980738=cnzz_eid%3D371156967-1402987944-http%253A%252F%252Fwww.baidu.com%252F%26ntime%3D1404384515; CNZZDATA1923552=cnzz_eid%3D857445479-1402888944-http%253A%252F%252Fwww.cnblogs.com%252F%26ntime%3D1405079579; AJSTAT_ok_times=5; gs_u_GSN-690926-A=567797657:3115:11443:1407743725372; _ga=GA1.2.1054927095.1399182860; __utma=226521935.1054927095.1399182860.1407743656.1407743991.33; __utmb=226521935.2.10.1407743991; __utmc=226521935
If-Modified-Since: Mon, 11 Aug 2014 07:59:18 GMT

Request常用的Headers:

(todo)

Response

Response格式:

(插入一张图片:Response格式)

HTTP/1.1 200 OK
Date: Mon, 11 Aug 2014 07:59:41 GMT
Content-Type: text/html; charset=utf-8
Transfer-Encoding: chunked
Proxy-Connection: keep-alive
Vary: Accept-Encoding
Cache-Control: private, max-age=10
Expires: Mon, 11 Aug 2014 07:59:33 GMT
Last-Modified: Mon, 11 Aug 2014 07:59:23 GMT
X-UA-Compatible: IE=10
Content-Encoding: gzip

常用的Headers:

(doing…)

参考:

http://blog.csdn.net/adparking/article/details/7265496 http://blog.csdn.net/kfanning/article/details/6062118 http://www.cnblogs.com/loveyakamoz/archive/2011/07/22/2113614.html 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5dd2af0901012oko.html http://canrry.iteye.com/blog/1331292

建立连接的方式

HTTP支持2种建立连接的方式:非持久连接和持久连接(HTTP 1.0 默认:持久连接的带流水线方式)

非持久连接

让我们查看一下非持久连接情况下,从Server到Client传送一个Web页面的步骤。假设该页面由:1个基本HTML文件和10个JPEG图像构成,而且所有这些对象都存放在同一台服务器中。再假设该基本HTML文件的URL为:gpcuster.cnblogs.com/index.html

下面是具体步骡:

  1. HTTP Client初始化一个与HTTP Server之间的TCP连接。HTTP Server使用默认端口号80监听来自HTTP Client的连接建立请求。
  2. HTTP Client经由与TCP连接相关联的本地套接字,发出—个HTTP请求消息。这个消息中包含路径名/somepath/index.html。
  3. HTTP Server 经由与TCP连接相关联的本地套接字,接收这个请求消息,再从服务器主机的内存或硬盘中取出对象/somepath/index.html,经由同一个套接字发出包含该对象的响应消息。
  4. HTTP Server告知TCP关闭这个TCP连接(不过TCP要到客户收到刚才这个响应消息之后才会真正终止这个连接)。
  5. HTTP Client经由同一个套接字接收这个响应消息,TCP连接随后终止。
  6. HTTP响应中,所封装的对象是一个HTML文件。HTTP Server从响应中取出这个HTML文件,加以分析后发现其中有10个JPEG对象的引用。
  7. HTTP Client针对每一个JPEG对象引用,重复步骡1-5。

上述步骤之所以称为非持久连接,原因是每次HTTP Server返回一个HTTP响应后,相应的TCP连接就被关闭,即,每个TCP连接只用于传输一个请求消息和一个响应消息。针对上述例子,用户每请求一次那个web页面,就反复建立、释放了11个TCP连接。

关于非持久连接,总结一下:

备注:

持久连接

非持久连接有几点效率问题:

  1. 每个等待请求的对象,都需要建立并维护一个独立的TCP连接;对于每个这样的连接,TCP得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分配TCP缓冲区,并维持TCP变量。对于有可能同时为来自数百个不同客户的请求提供服务的web服务器来说,这会严重增加其负担。
  2. 如前所述,每个对象都有2个RTT的响应延长——一个RTT用于建立TCP连接,另—个RTT用于请求和接收对象。
  3. 每个对象都受TCP慢启动影响,因为每个TCP连接都有一个慢启动阶段。
  4. (优点)也有优势:并行TCP连接的使用,能够部分减轻RTT延迟和慢启动延迟的影响。

为解决非持久连接情况下,反复建立、释放TCP连接时,所产生的资源占用、效率低下的问题,提出了持久连接,其核心:

  1. HTTP Server返回一个HTTP响应之后,TCP连接保持存活一段时间,用于承载后续的其他HTTP请求/响应;
  2. TCP连接的存活时间是可以设定的;
  3. 超过存活时间之后,TCP连接自动释放;

持久连接分为不带流水线(without pipelining)带流水线(with pipelining)两个版本。

不带流水线的持久化连接,特点如下:

  1. Client只在收到前一个请求的响应后才发出新的请求,这种情况下,web页面所引用的每个对象(上例中的10个图像)都经历1个RTT的延迟,用于请求和接收该对象;
  2. 服务器返回一个响应后,开始等待下一个请求,而这个新请求却不能马上到达,这段时间服务器资源便闲置了;

带流水线的持久化连接,特点如下:

  1. HTTP/1.1的默认模式;
  2. HTTP Client每碰到一个对象引用,就立即发出一个请求(如果没有可用的TCP连接,则新建一个),HTTP Server每收到一个请求,就立即返回一个响应;
  3. 所有引用到的对象一共只经历1个RTT的延迟(而不是像不带流水线的版本那样,每个引用到的对象都各有1个RTT的延迟);
  4. 带流水线的持久连接中服务器空等请求的时间比较少;

缓存机制

HTTP/1.1中缓存机制主要目标:提高页面访问速度;实现途径,有两条:

  1. 减少Client发送请求的次数:Client本地缓存页面,发送请求之前先检查一下,当前缓存页面是否过期(expiration)
  2. Server只发送局部响应信息:即,Server不返回完整的响应信息,以此减少网络带宽的占用,验证(validation)机制能够实现此目标;

实际上,HTTP定义了3中缓存机制:

关于web缓存方面的内容可以参考:Caching Tutorial for Web Authors and Webmasters(英文版)(中文版

基于HTTP的应用

HTTP代理

(doing…)

参考:浅析HTTP协议

  1. 透明代理
  2. 非透明代理
  3. 反向代理

多线程下载

(doing…)

基本过程如下:

HTTPS传输协议原理

(doing…)

参考:浅析HTTP协议

WEB开发过程中常用的Request Methods

(doing…)

参考:浅析HTTP协议

用户与服务器交互

(doing…)

参考:浅析HTTP协议

  1. 身份认证;
  2. cookie;
  3. 待条件的GET;

java中的HTTP协议

(doing…)

java中HTTP协议

(主要两种方式:java api 和 http-common.jar?)

servlet中HTTP 协议

参考来源

  1. W3C: HTTP (HTTP Activity statement)
  2. W3C中文版简介
  3. HTTP协议原理解析第一篇
  4. 浅析HTTP协议
  5. 面向站长和网站管理员的Web缓存加速指南-翻译
  6. RFC2616
  7. Quick reference to HTTP headers
  8. [O’Reilly - HTTP Pocket Reference]
  9. [Sams - HTTP Developers Handbook]

附录

几个名词/组织的简介

W3C

万维网联盟(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,简称W3C)创建与1994年,是Web技术领域,影响力较强的国际中立性,技术标准机构。其致力于开发协议、标准、指南,来确保Web的长期发展。详细信息参考:W3C: HTTP (HTTP Activity statement)

IETF

互联网工程任务组(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,简称IETF)成立于1985年底,是全球互联网领域,极具权威的技术标准化组织,主要任务是负责互联网相关技术规范的研发和制定,当前绝大多数互联网技术标准都出自IETF。详细信息参考:IETF

RFC

IETF(互联网工程任务组)产生两种文件,一个叫Internet Draft,即”互联网草案”,另一个叫RFC(Request For Comments,意见征求书、请求注解书),RFC相对Draft更为正式,一般情况下,RFC文档发布后,其内容不再做变动。

HTTP 响应状态码

状态码 解释 备注
500 服务器内部错误  
503 服务器不可用  
504 网关超时  

[O’Reilly - HTTP Pocket Reference]: [Sams - HTTP Developers Handbook]:

原文地址:https://ningg.top/protocol-http-intro/
微信公众号 ningg, 联系我

同类文章:

微信搜索: 公众号 ningg, 联系我, 交个朋友.

Top